登录 | 注册

癌症心疗不是药,但有时候胜于任何灵丹妙药,创造生命奇迹

时间:2017-09-09 10:41来源:康复乐园 作者:康复乐园 点击:
癌症心疗不是药,但有时候胜于任何灵丹妙药,创造生命奇迹

何裕民教授,全国知名抗癌专家,在国际心身医学、肿瘤临床及中医基础理论等领域享有盛誉。潜心肿瘤临床治疗与研究二十多年,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的治疗和预防工作,卓有成效,在肿瘤的心理治疗方面也颇有建树,因此,我们来看看他如何谈肿瘤患者的心疗问题。

系统、科学、合理的危机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。


每一位家属、每一位医护人员,都要站在患者的角度给患者以帮助,才能让患者把所思所想说出来,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走出沼泽。”何裕民教授说。无论患有什么样的疾病,最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,而是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沮丧,使他们完全失掉生活的勇气。

应该让患者明确地认识到,一旦患了癌症,着急、悲伤、忧郁肯定于事无补;相反,只会加重病情。而采取积极、主动、坦然处之的态度,尽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,坚定战胜癌症的信念,努力配合医生治疗,对稳定和改善病情,提高生存质量,延长生存期是十分有益的。

据何裕民教授介绍,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时机一般分为两类情况:


一是确诊初期的一两个月内。忽然惊悉自己生了癌症,陷入心理危机状态,这需要立即予以干预。“不过,需强调的是,此时干预只是针对已获悉自己生了癌的患者,对那些尚不知情者,没有必要行此干预,以免画蛇添足,反添其乱。”当然这类情况还包括治疗一阶段后,发现治疗失败或又见复发、转移等,这些情况也有所类似。但相对初诊时而言,后者的干预通常要简单些。
 

二是经过痛苦漫长的治疗,情况不见好转,患者身心疲惫,再次陷入漫长而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状态。

这两类的干预是不完全一样的。“前者我们称作急性心理危机干预;后者则称作慢性心理危机干预。”何教授解释说,相对而言,后者更加困难。
 

对此,经验丰富的何教授认为在进行慢性心理危机干预时,应细分两类情况:
一类是真的到绝对晚期,任何措施都已回天乏力了。此时,患者最需要的是晚期的临终关怀。

另一类情况是虽不至于乐观,不能奢谈康复或治愈,但暂时也不至于严重威胁生存,应对措施得当,患者还是能够带癌长期生存的;或以前的应对措施有些问题,换一个思路,或许能柳暗花明。

 

因此,何教授指出,对于后面这些情况,仍应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。此时,若不解决心理危机问题,患者的情况只能是恶性循环,越来越糟,治疗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。
 


 

对这类患者的心理干预问题,何裕民教授认为主要是“两个目标”:


一是调整期望目标。这一阶段的许多肿瘤患者之所以陷于心理危机,是期望目标定得太高。总想彻底治愈,所有指标都正常,身上完全没有癌细胞。其实,这是不现实的!现在癌症治疗目的与标准已经开始转向,从过去不顾代价地彻底杀死癌细胞(这很多情况下不仅不现实,而且常常病未控制,人已走了),向强调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发展的思路转变,有时能稳定病情或基本稳定病情亦属成功。
 

何教授说,对于一些晚期患者,我们要强调:活着就是成功!目标的调整,对这类患者走出心理危机非常关键。二是帮助设定近期最低目标。比如说,孩子还有几个月要考大学了,承诺自己定活到孩子考上大学;最低目标实现了,再一步一步调远目标。有价值、有生存质量的生命常就这样被延续着。
 

甚至在这一延续过程中,很多人就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五年、十年,并走向“接近康复”。何教授说,这类事例在我们治疗的患者中很多很多。须知,人有明确追求时,激发出来的生命潜能是巨大的。有目标,可以实现的短期目标,就有生存下去的渴望与动力,从而也就会产生奇迹。
 

心疗不是药,但是它有时候胜于任何灵丹妙药。癌症患者更需要关爱,需要正确科学的心理康复指导。只有心理康复了,身体才能更好的抵抗病魔。
 

战胜癌魔首先必须先战胜自己,对癌症其实并不可怕,它只是一种慢性病而已!所以每个癌症患者不必太害怕,别让自己给打败了.

更多肿瘤康复资讯,请关注康复乐园微信公众号

(责任编辑:康复乐园)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栏目列表

联系

联系我们

扫描